(一)学院整体情况
轻型产业学院成立于2004年12月,历经转型、稳定与发展的蜕变,已从高职学院成长为特色鲜明的新型工科学院。学院现拥有食品工程专业硕士点1个,食品科学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3个本科专业,均入选“应用型转型试点专业”。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67人,其中专任教师44人。教师队伍中拥有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25人;“兴辽英才”计划入选者3人,沈阳市领军人才1人;教授及副教授25人,讲师19人。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教师26人,博士学位教师占比超过80%(36人)。
学院教学科研条件优越,建有26个本科教学实验室、6个教师专用研究室、1个金工实训中心,并拥有2个省市级科研平台及多个产学研合作平台,仪器设备先进。建院以来,学院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10余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3项、省级课题52项、市级课题16项、横向合作课题29项。
生源质量在理工科院系中持续领先,现有在校本科生891人。学院已培养13届本科生2598人、6届研究生101人。近三年,本科毕业生保研率稳定在12%,整体升学率达35%;本科生、研究生就业率均接近100%,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活力与卓越的人才培养成效。
(二)专业与研究方向
食品工程专业硕士点致力于培养掌握现代食品科学与工程前沿技术,具备在生产管理、技术研发、质量控制等领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高度注重创新能力与实践技能的双重提升,旨在为东北食品产业振兴输送核心骨干力量。
课程体系设计科学、多元融合:
· 基础核心: 食品科学与工程基础、现代食品加工技术进展、高级食品化学等。
· 专业深化: 天然产物与功能食品、现代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等。
· 拓展方向: 新型食品包装材料、学术前沿研讨、人文素养提升等。
研究方向聚焦三大前沿领域:
1. 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 重点研究农产品贮运保鲜、精深加工技术及其副产物的高值化综合利用等基础科学与关键工程技术。
2. 食品科学: 专注于动植物源、微生物源食品原料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特性解析,及其加工过程中的技术原理与方法创新。
3. 功能性食品开发: 立足辽宁特色农林资源,深入研究药食同源食材利用、功能性成分高效提取与功效评价、健康食品精准配方设计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多元化选择。
(三)导师团队与科研成果
专业汇聚了三支高水平、特色鲜明的研究团队:
1.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团队(带头人:薛友林教授)
成员: 郭崇婷、陈佳男、王娜。
聚焦领域: 农产品贮运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
带头人简介: 薛友林教授,长期深耕薯类等大宗农产品深加工与综合利用研究。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多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35篇),获多项荣誉称号。团队在辽宁农产品加工及贮运领域形成显著特色。
2.食品科学团队(带头人:李铁晶教授)
成员: 毛倩、王珊、桂海龙。
聚焦领域: 食品化学、微生物学与动植物学的交叉研究,尤其关注东北特色动植物资源综合利用与精深加工。
带头人简介: 李铁晶教授,研究方向为食品生物化学与食品安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获省级科学技术奖等,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讲多门本科及研究生核心课程。
3.功能性食品团队(带头人:张慧丽教授)
成员: 宁崇、李玮轩、谭畅。
聚焦领域: 功能性成分提取纯化、活性功效评价、功能性食品配方研发及药食同源资源开发。
带头人简介: 张慧丽教授,专注于花生等农产品的生物化学、病害防控及品质改良研究。曾赴美访学,主持课题十余项,发表论文数十篇,获省级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
各团队紧密对接产业需求,科研成果丰硕且应用性强。 导师团队总计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数百篇(其中SCI收录百余篇),为学生提供了顶尖的科研指导与实践平台。
(四)培养特色
本专业以培养智能型、学科交叉融合型创新人才为核心目标,构建了特色鲜明的培养体系:
· 多维课程体系: 建立覆盖食品加工、质量安全检测、现代控制技术等多领域的课程网络,满足学生个性化、前沿化的知识需求。
· 强化产业实践: 完善产教融合实训体系,与多家食品行业国内头部企业、地方龙头企业共建优质实习实践基地。
· “三走”育人理念: 推动科学研究紧密对接社会现实需求与产业真实问题,培养食品行业亟需的实战型高级专业人才。
· 浓郁学术氛围: 定期邀请国内顶尖专家举办学术讲座;大力支持学生参加学科交叉研讨会、“挑战杯”等科研赛事及食品创新创业大赛。近五年学生获省、市、校级竞赛奖项逾百项,创新思维与科研素养显著提升。
· 课程思政全覆盖: 将党建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入专业学习与校园生活,组织学习重要思想理论,确保所有课程蕴含育人元素。 学院常设学生意见座谈会,党委书记及组织员直接担任辅导员,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动态,激发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
(五)就业情况与发展前景
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强劲,硕士就业率连续保持100%。 主要就业方向包括:事业单位、政府监管部门、专业检测认证机构、大型国有企业等。
毕业生主要在食品加工、质量安全检测与控制、研发、销售管理等核心岗位发挥专长。优秀毕业生深受业界认可,被知名企业聘为技术骨干或管理者,亦有进入国企、高校或选择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拓宽职业发展空间。
行业前景广阔,人才需求旺盛:
· 产业升级加速: 食品行业正向智能化、绿色化、功能化方向深度转型,亟需掌握核心技术的高层次工程人才。毕业生可深度参与智能化生产线优化、创新功能食品研发、特色农林产品精深加工等核心环节,成为产业升级的中坚力量。
· 监管日趋严格: 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持续完善,亟需既精通技术又熟悉法规的复合型人才。毕业生在质量控制、风险评估等岗位职业稳定性高,社会价值突出。
创新驱动发展: 学科交叉融合带来巨大创新机遇,毕业生凭借扎实基础和前沿视野,有望在技术突破与成果转化中快速成长,为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注入新动能。